如何理性客观的分析莫斯科战役中德国失败的原因?(莫斯科会战德军失败的原因)
一,如何理性客观的分析莫斯科战役中德国失败的原因?
二战期间,德国之所以在科斯科战役中失败,个人认为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苏联方面对世界级大战,早就有准备,所以在领土核心部分建立了乌拉尔工业区。远离了所有的边境地区,使敌人难以破坏苏联的工业基础,从而使国家具备了进行长期大规模的高强度战争的能力。
2,苏联领土辽阔,战略纵深极大,使得德军的闪电战法失效,苏德战争由德国人擅长的闪电战,变成了俄国人擅长的拉锯战。此消彼长,作用明显。
3,劳师袭远本是兵家大忌,德军攻打莫斯科就是劳师袭远。
再加上苏联采用了“坚壁清野"战术,迫使德军的补给线拉长了上千公里。
而俄国冬季严酷的气候,以及苏军对德军后勤补给线的袭扰。
这一众因素都极大的增大了德军攻打莫斯科的困难程度。
军人打仗并不怕死,只怕三件事:1,没饭吃。2,缺弹药补给。3,负伤了没法救治。
4,由于莫斯科位于苏联腹地,背靠乌拉尔工业区。所以对于在本土作战的苏军来说,人员补充丶物质补充丶战争环境都极为有利。
相较而言,在零下40℃度的异国作战的德军,他们缺衣少食,武器补充不足,人数处于劣势。
更重要的是,德军对莫斯科久攻不下,逐渐沦为了一只孤军,其本身逐渐被苏军包围,而所谓援军则远在千里之外。
在这种情况下败局已定,德军应选择及时的突围回撤,可是孤傲的小国看不清大局,所以只有被消灭或被俘虏的命运结局。
可以说德军在战场上的表现,充分的展示了一个优秀的小国特征。
质地优良而不具备大视野的战略头脑。看上去很厉害,野心也很大,但是最终逃脱不了战败和被俘的命运。如今也还是这个样子。
二,莫斯科会战德国为何会输
如何理性客观地分析莫斯科战役中德国失败的原因?客观讲,德军180万精锐居然在莫斯科战役中失利,多少让人有些意外,但理性的分析后,又会发现,苏军打破闪击战不可战胜的神话,又是必然和战场环境促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进攻莫斯科前,德军从未遇到过像样的抵抗,莫斯科战役中,苏军突然改变打法多少让德军措手不及。
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可以说从这时起,苏军和斯大林就放松了对德国东进的警惕,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行动打响后,斯大林刚开始还是不相信,甚至在德军开进几十公里后,仍然认为这是德军的小股部队试探性进攻,并没意识到德军会以350万人三个集团军群的规模发动闪电进攻。

正是在苏军毫无防备或者说斯大林疏忽大意的情况下,德军才在战争打响后几个月,苏军部署在西部五大军区的268万精锐部队遭到毁灭性打击。从另一个角度讲,战场形势让德军太兴奋了,从占领明斯克到基辅包围战,德军几乎没有遇到一场像样的抵抗,客观上促成德军统帅部在8月23日做出了暂缓进攻莫斯科的决定。
可德军万万没想到,正是暂缓进攻莫斯科的这一个月,让斯大林重新调整了部署,也让新任莫斯科防御方向的指挥员朱可夫改变了打法。虽然德军调集了3个装甲集群以及集结了180万精锐部队,也在10月份接连打赢了三场包围战,但到11月底12月初,战场形势突然转向有利于苏军,原因就是气候和德军的后勤补给出了问题。
从这个层面讲,如果说气候对双方影响都一样,那么,德军错判苏军实力以及没有及时调整闪击战打法,也是造成苏军打赢莫斯科战役的重要诱因。

其次,连续的快速机动,德军装甲部队已经疲惫不堪。
不可否认,二战德军的作战主要依赖于装甲进攻的快速机动,可以说离了装甲进攻德军就寸步难行,这是德军在各个战场的作战优势。但是,人会疲劳,机械同样也有损坏,由于苏德战争打响时,德军本来装甲车辆就不足,1940年12月18日阿道夫下达第21号作战指令,要求组建三个集团军群和4个装甲集群时,古德里安已经告诉他可供作战的装甲坦克数量不足,只能用缴获的英法坦克凑数,战争打响时,3000多辆装甲坦克,只有300多辆坦克是履带式的,换句话说,3000多辆装甲坦克都是轮式装载,虽然在公路上轮式车辆跑得快,但遇到泥泞道路和乡间公路,它的优势就完全没有了,只能停在大路上变成了苏军的活靶子。
而从古德里安的遭遇来看,1941年8月23日他指挥第2装甲集群南下增援基辅,9月16日莫德尔指挥第3装甲师与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完成合围以后,德军算是完成了二战最大的一场包围战。不过,好事多磨,仅过了一周,古德里安就指挥第2装甲集群回到中线,准备从南线向莫斯科方向的图拉进攻,但在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的不断阻击下,到11月底,第2装甲集群并没完成战略进攻任务,主要原因就是德军遭遇到气候以及后勤补给的双重困难,更糟糕的是,12月4日古德里安到前线视察,不仅发现部队士气低落,还发现可供使用的装甲坦克无法履行作战任务,在回来的路上,他的指挥车又掉进壕沟,只好坐随行的通信指挥车回到指挥部。

一连串的遭遇让古德里安感到继续进攻毫无胜算,遂向博克元帅提出暂停进攻莫斯科的建议,而他自己实际上已经向第2装甲集群下达了暂缓进攻的命令。
从这个层面讲,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的遭遇已经说明德军闪击战在莫斯科战场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也从侧面反映德军总体指挥和作战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正是德军的进攻斗志出现动摇,才使苏军防御有了重大转机。
再次,战争潜力及战场资源制约着德军继续发动攻势。
凭心而论,按双方损失大小考虑,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仅仅伤亡了50多万人,但苏军比德军有优势在于损失多少,马上就能补充多少。苏德战争打响前,斯大林就发布了战争动员令,苏联将苏德战争命名为卫国战争,足以说明苏联打的是一场全民皆兵的卫国之战。
反观德军,直到1944年才开始实现全国总动员,但为时已晚。况且在莫斯科战役时,刚开始英美盟国是不看好苏联会战胜德国,但珍珠港事件爆发以后,美国加入二战,英美需要苏联来牵制德军75%的主力,可以说,除了苏联自身战争潜力巨大以外,英美加大对苏联的援助力度也帮助苏军解决了冬季严寒以及防御上的诸多难题。
因此,到1941年12月10日朱可夫发动大反攻时,实际上德军已经没有了还手之力,一方面是德军根本没想到苏军的兵力补充会那么快,朱可夫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建立了多道立体防御线;另一方面,德军自身确实出现了重大问题,除了后勤补给跟不上以外,还就是巴巴罗萨计划根本也没考虑苏联的气候以及战场环境问题,装甲坦克供应不上,交通运输因铁轨距离不同导致保障物资送不上去。

通过上面的分析看出,德军在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主要还是自身的问题,一是继续让装甲部队发动钳形攻势,却让苏军运动战和游击战打了个迎头痛击;二是指挥员的作战意志出现动摇,苏军大反攻后,阿道夫一口气撤掉了一大批高级指挥员,这是德军失败的最大主因。三是气候和苏军的战斗意志打赢了闪击战。11月7日苏军在红场阅兵,12月10日的苏军大反攻以及西伯利亚精锐投入作战,这些主客观因素都有利于苏军改变战场态势。
三,莫斯科战役后德国还有胜算吗
谢谢邀请。本文不做数字及具体军队情况的罗列,因为很多文章资料都描述了。只是从战略、战役角度,纵览一下当时风云,也请见谅。
德军莫斯科战役失败,从根本上看,是希特勒制定总战略就是失败的。巴巴罗萨计划,是在短期内,用闪电战,占领苏联重要城市,打垮苏军,最低逼迫苏联退到乌拉尔山一带,成为无足轻重的亡命政权。显然是狂妄和不切实际的。如果说,在中东欧地区,有平原广布,城镇密集的特点。但苏联完全是两样,不具有德军习惯了的欧洲作战环境。苏联是西窄东宽,面积十分宽广。随着德军进攻,进入腹地,呈喇叭状地形越来越分散广阔,形成不了多少兵力优势,防线的进攻和防守都困难。而且道路状况糟糕,不似西欧那样便利的交通。这使德军已经成形的战术、战役经验,完全需要重新考虑。
开战初期,德军是北中南三路大军同时攻击,而三路大军都有明确目标,攻占当时苏联最重要的三个城市:列宁格勒、莫斯科和基辅。北路是三支中最弱的,虽然打到列宁格勒城下,却始终无法突破进入,事实上已经失败。中路是最强大的,目标是一举攻占莫斯科。如果按原计划不变,攻占莫斯科很有可能会实现,也就没有之后的莫斯科保卫战了。因为当时苏军统帅部一直认为,德军如果进攻苏联,重点在基辅方向,希特勒会把布置掠夺乌克兰的资源作为头等目标。这样,苏军是把乌克兰方面作为重点,进行准备和防守。莫斯科这里的防卫则认为,只有到乌克兰等地完全陷落,德军才能集中兵力开始进攻。时间上认为,应该在开战后的第二年春季。而实际上,德军是要直接攻打莫斯科,并且作为最强大的中路集群而发起进攻。但正是基辅方向的抵抗,使希特勒意识到,原有计划不足,光凭南路集群进攻基辅为中心的的乌克兰根本不行,只能是夹生饭,双方将较长时间僵持下去。正是他,突然重新调整了布局,命令中路集群主力调头折返奔基辅而来。由于两大主力集群合围苏军,苏联败局已定。虽然德军在基辅战役中大获全胜,歼灭了苏军西南方面军主力,成功取得南路大捷,但战略上迅速攻占莫斯科的企图,却因此丧失。
莫斯科地位当然十分重要,如果作为全国经济、政治和交通枢纽的它陷落,对于整个苏联是极其灾难性的。而德军进攻的重点明朗,的确是莫斯科后,斯大林以最大决心完善莫斯科防御体系。而正是基辅战役,将这个时间给了苏军。在基辅战役苏军惨败的同时,莫斯科保卫战的防御体系基本构建完成,这是苏军能够挫败德军对莫斯科进攻的基础。
德军挟得胜之师重新对莫斯科方向进攻时发现,自己原来成功的经验已经过时,如坦克集团进攻中,由于连续防坦克壕沟的出现,及近距离抵近炮火攻击,坦克、装甲部队的战无不胜的力量大大下降。而接下来,天气原因进一步恶化机械兵团作战能力,使进攻的成效越来越小。最终,定格在莫斯科郊外的双方战线上,德军再也突不进去了。这是德军计划没有的,因为,根据希特勒的命令,攻占莫斯科是在战争开始后的三个月。至于第四、第五月,他没有制定。但实际上,他是在开战三个月后才真正开始进攻莫斯科,当然一切是非计划的。德军自身已经开始混乱!而此时,苏军统帅部也面临重大决策。一是,就地坚持,待来年开春反击。这是当时基本的意见,因为,此时苏军有战斗力的部队,已经全部派上。没有反击用的部队。二是,趁德军没有章法之机,无论如何立刻组织反攻。如当年俄军打败拿破仑那样,彻底赶出德军。后一个当然是最美好的,也是斯大林十分欣赏的计划。但面对的是敌强我弱,如何战胜对方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在获知日军不可能北上配合德军进攻苏联后,苏军远东方面军的主力,秘密西调到莫斯科前线。在冬季开展反攻,彻底清除了最有威胁的莫斯科方向敌军势力。但幻想中的德军会被 打的如同当年法军那样溃败,并没有实现。原因很简单,希特勒也看到这点,严令德军就地抵抗,不得后撤。而苏军的技战术水平,远远没有达到打败德军程度,最终稳定住了双方战线。莫斯科战役也以德军失败告终!同时,苏军也因为短期内无法提升应有水准,一直到四二年全年,也处于被动防御的状态。
四,莫斯科战役发起前,德军的隐患有哪些?
战线太长,后勤供给跟不上,莫斯科的冬天太冷了,德军御寒衣物没有准备充分,冻伤严重,武器和坦克也受到极寒天气的影响,拉不开栓,挂不住挡,严重地削弱了战斗力。再加上苏联红军从西伯利亚和高加索驰援的部队陆续赶到,德军在莫斯科郊外遭遇到顽强的抵抗,终于坚持不住,一路向西溃败而去。莫斯科战役也成为了苏德战争历史上的转折点,自此之后,德军节节败退,苏军乘胜追击,先后收复了大片领土,把战火直接烧到柏林城下。
五,二战德国莫斯科战败原因
这是希特勒把强大的德国带向毁灭的最大的一次战略失误,苏德是签了互不侵犯条约的国家,斯大林就是过分看重这一点,才在战争爆发前没有做好充分应战的准备,导致歌舞升平的苏军在突然来袭德军面前手足无措一败涂地,希特勒的大军已经蓄势待发,斯大林关心的却是当年的农作物产量,1941年6月22日,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德军的进攻开始了,没有准备的苏军有的部队甚至还没有展开就成群的倒在了德军的钢铁洪流之中,到死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苏军士兵晕头转向,军官们也同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溃退则一发不可收拾,可以肯定,战争初期苏军的指挥混乱是主要失败原因,德军没有遇到有效的抵抗,只用了三个月就打到了莫斯科城下,最近的地方距离莫斯科城只有25公里,德国军官在高倍望远镜里甚至可以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塔尖,这更让希特勒狂喜了一回。
这个时候德军拥有14000门大炮和迫击炮,1700辆坦克,1390架飞机,作战部队投入70多个师,兵力达到180多万。而莫斯科附近的苏军只有120万人,作战飞机900架,怎么看士气消沉的苏军都不占优势,但德国人显然高兴的早了点,打到莫斯科郊外时已是九月深秋季节,严冬的脚步已经越走越近,拿破伦的大军不是败在俄军手上,而是输给了莫斯科的严寒,希特勒还在做着在莫斯科阅兵的梦,清醒的将军们却已感受到了危险的恐怖,如果希特勒此时能听进良言,及时收缩兵力补充给养,调整兵力部署,也许苏联真的会被德军灭掉。
可惜希特勒盲目乐观延误了战机,给了斯大林收拾残局绝地反击的机会,斯大林格勒战役拖住了德军的王牌部队,大批装甲部队由于燃料不足弹药缺少而被动挨打,闪击战变成持久战,德军面对清醒过来有了准备的苏军优势已不复存在,严冬里缺衣少食也造成了德军战力大打折扣,归根结底德国的失败是由于战线过长补给困难,长途冒进给了苏军分割包围的机会,希特勒在德军尚有能力突围时犹豫不决也是导致失败主要原因,如果德军不闪击苏联,而是全力进攻欧洲恐怕世界历史要重新编写,英法联军面对德军只剩下招架之功,少有还手之力,德国不攻击苏联,以斯大林的性格一定会坐山观虎斗,不会关心欧洲人的死活,是希特勒把本事置身事外的苏联拉进了战争,加速了德国的失败。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游戏叉提供的如何理性客观的分析莫斯科战役中德国失败的原因?(莫斯科会战德军失败的原因)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