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襄为何骑毛驴寻找杨过,而不是骑马?(郭襄骑着毛驴)
一,郭襄为何骑毛驴寻找杨过,而不是骑马?




二,郭襄骑驴的那段文字
在金庸武侠中,被自己所喜欢的人不喜欢,最后浪迹天涯寻找的女子,最出名的莫过于李莫愁和郭襄。
《神雕侠侣》中李莫愁嘴里念念叨叨:“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去杀她喜欢而不能和她在一起的负心郎,陆展元的是,骑的就是小毛驴
杨过左足一点,飞身上了李莫愁的花驴,同时左手弹处,一根玉蜂针射进了洪凌波所乘驴子的脑袋.............
陆无双道:“那日酒楼上一战......我怕表姊记挂,赶着回来,在前面镇上的茶馆外忽然见到了那女魔头的花驴,她驴子换了,金铃却没换……”
《倚天屠龙记》中的郭襄嘴里念念叨叨:“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苞堆雪。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殊高洁。万蕊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浩气清英,仙才卓荦,下土难分别。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这首诗,是丘处机写给小龙女的,郭襄此时正在寻找她喜欢而没有跟她在一起的大哥哥,杨过大侠。
这少女十八九岁年纪,身穿淡黄衣衫,骑着一头青驴,正沿山道缓缓而上,心中默想:“也只有龙姊姊这样的人物,才配得上他。”这一个“他”字,指的自然是神雕大侠杨过了................
她一驴一剑,只身漫游,原想排遣心中愁闷,岂知酒入愁肠固然愁上加愁,而名山独游,一般的也是愁闷徒增。
《倚天屠龙记》的剧情安排紧接着《神雕侠侣》,故事,武功,剧情,都鱼神雕侠侣有紧密的衔接,倚天剑和屠龙刀,源自杨过的玄铁重剑,张君宝和郭襄也有渊源,其中降龙十八掌,九阴真经等在《神雕侠侣》中上乘的功夫,也都在《倚天屠龙记》中有所出现,而引起了一场腥风血雨,最后杨过的后人出现。
为什么郭襄也要骑毛驴,因为两个紧密衔接的故事,需要有一个切合点。在神雕侠侣中的所有人物中,想要契合倚天屠龙记的故事结构,也只有郭襄最为合适。
而在感情这条线上,郭襄和李莫愁有相同的特点,都喜欢一个人,喜欢的人都喜欢这别人,两个人都寻找了这个男人。相同的人,相似的情节,结果是李莫愁找到这个男人把他给杀了,郭襄找了一辈子。
为了前后故事的连贯性。所以郭襄出场找杨过的时候,骑的也是小毛驴。两个人出场的描述都是一样的,骑着毛驴,唱着诗词。
骑着小毛驴,手拿拂尘,
过了良久,万籁俱寂之中,忽听得远处飘来一阵轻柔的歌声,相隔虽远,但歌声吐字清亮,清清楚楚听得是:“问世间, 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三,郭襄骑驴背剑图片
有几个原因
第一,“逸”——与郭襄秉性相符。
很多人对驴和马傻傻分不清楚,但其实二者气质迥然不同。简而言之,马是儒家的动物,积极进取,而驴是道家的动物,恬淡隐逸。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表现为国捐躯的激情会写“马作的卢飞快”,绝不会写“驴作的卢飞快”,杜甫表现男儿睥睨天下的情怀,一定会写“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画家表现雄心壮志会画“八骏图”,绝不会画“八驴图”。
骏马那种咆哮嘶喊,意气风发如神龙入海的气势,和儒家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进取精神息息相通。所以说,马是儒家的动物。
相反,道家诗人李贺写神仙的逍遥游,一定会写“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绝不会写“谁似任公子,云中骑大妈”,啊不对,云中骑大马!而道家神仙张果老,骑的一定也是驴,而绝不会是高头大马。
小毛驴那种飘逸潇洒,漫不在乎的劲儿,和道家那种淡功名,齐生死的价值观是多么的契合,因此,驴是道家的动物。
郭襄是儒家还是道家?
自然是道家!
先说他爹郭巨侠,啊不,郭大侠,是标准的儒家一分子,讲究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死守襄阳为国捐躯,还是那句老话“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为真正传统的儒家!
而郭襄呢,从小号称小东邪,精神血脉可以上溯到老东邪黄药师,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桃花碧影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个性离经叛道,漠视传统礼教,是一个形象清矍,风姿隽爽,萧疏轩举,湛然若神的人物,擅长奇门遁甲,明明就是一个差一点就能成神的道士!
而郭襄本人后来创立了峨眉派,峨眉派初创时期当然是佛家,但是到《笑傲江湖》时期,门下弟子就换成了道士,《佛本是道》看过吗?老子化胡听过吗?虽然只是传说或者杜撰,但是作为出世而不是入世的门派,佛与道,都有一种飘然潇洒,看透功名的通透气质,这是毫无疑问的。
因此说,郭襄身上有浓浓的道家情怀,不重功名,个性洒脱,这样的一个人,你让她选坐骑,自然会是选驴的多一些。
第二,“慢”——适合在古代找人。
其实杨过小龙女已经神龙见首不见尾,根本没有人知道他们在哪儿,有可能在天涯海角,但也有可能就在你的身边。所以寻找他们就是一种漫无目的的漫游。其实天下这么大,没有手机没有导航,也没有通讯地址,想找到一个人,基本上是痴心妄想。想骑着千里马三两天就跑到一个特定的地方找到杨过,那是神经病才会有的想法。在通讯不发达的古代,满天下的找一个人,有意义的,绝不会是结果,而是那个过程,在心里告诉自己,我还没有放弃,我还在找他,我慢慢的找,只要我的小毛驴没停下脚步,这个事儿还不算完。
第三,“吃”——饿了可以果腹。
天上龙肉地下驴肉没听说过吗?郭襄漫无目的的找人,很有可能会走入荒山野岭,女生的方向感是很差的哟,荒无人烟的地方,实在饿的话可以把驴杀了吃呀,驴肉细嫩,马肉粗糙,女生喜欢吃哪个?这是明摆的!
嘿嘿,第三点是玩笑,不用当真哦
四,杨过骑雕救郭襄是哪一集
骑驴和骑马有着不同的文化意涵,影响着我们的认知,而郭襄的寻寻觅觅更适合骑驴而不是骑马。正如不同的乐曲表达不同的情绪,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只适合这个乐曲而不适合那个乐曲。骑驴和骑马,是一样的道理。
关于骑驴,最广为人知的大概就是「诗思在灞桥风雪驴子上」了,是和诗人的苦吟联系在一起的。而「骑驴寻诗」,几乎成了古代诗人的一种集体记忆。
贾岛「推敲」的故事,人尽皆知,然而他「推敲」时,正是骑着驴子。
李贺「呕心沥血」之故事,人们也是知道的,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己尔。』」
李贺之惨淡经营,也是骑驴。
为什么诗人都喜欢骑驴寻诗思呢?因为驴子矮小,行速慢,适合一边观赏风景一边捕捉灵感。有一种悠闲之感。
没有一定的目的地,也不着急,这玩意也不能着急。就得慢悠悠的,悠闲的逛。所以这种情况就不适合骑马,而适合骑驴。
郭襄之寻找杨过,并不是明确的知道杨过在哪,快马加鞭飞到他身边。郭襄根本就不知道杨过在哪,她也不知道在哪里一定能找到杨过,不过就是到杨过曾经去过的地方逛一逛,看一看而已。所以整个过程她是不着急的,甚至是百无聊赖的。
所以郭襄寻找杨过,不是快马加鞭式的,而是这里走一走,那里停一停。这里问一问,那里打听一下。这样的状态,显然更适合骑驴,而不是骑马。骑马意思就差了,就好比说「诗思在灞桥风雪骏马上」,感觉就不对了。
马很神骏,驴就差很远。马很高大,驴就很矮小。马速度很快,驴速度就慢。当然了,马也比驴贵很多。这就使得马与驴往往代表了得意与失意、繁华与落寞的对立。
杜甫困居长安时所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云: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自己落拓骑驴与贵人之肥马形成对比。
孟郊及第后作诗云:「春风得意马蹄疾」,然而韩愈作《孟生诗》描述其刚到京城时是:「骑驴到京国」。骑驴、骑马,代表了他不同的状态。
所以骑驴往往表现的是人的一种失意、落拓。
郭襄显然认为自己是失意落寞的,她的繁华,已经在十六岁那年全部绽放了,那个时候,她会骑高头大马。然而时过境迁,烟花散落,神雕侠侣绝迹江湖,于郭襄而言,一切都变得灰冷,变得落寞了起来。
她对杨过的寻寻觅觅,自己是知道没什么希望的,不过是在这过程中获得写慰藉而已所以在郭襄的整个寻找过程中,郭襄的心境是失意的,是落寞的。在这种心境之下,骑驴无疑是更合适的。
「丛林谓参禅人有二病,一是骑驴不见驴,二是骑驴却不肯下。识得了驴了,骑却不肯下,此一病更是难医。若解放下,方唤作无事道人。」《后山诗注》,任渊
禅门常以「骑驴」为喻,「骑驴不见驴」或者「骑驴觅驴」,指不见自性即佛,而求之于外。《景德传灯录·志公和尚大乘赞》云:「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
「骑驴却不肯下」,指执着于一概念。比识得了万法皆空,却执着于空。一切皆不执,方悟真谛。
马祖道一有三个弟子,百丈怀海、西堂智藏、南泉普愿。一次月夜之时,马祖道一就问,「正恁么时如何?」西堂智藏说:「正好供养」。百丈怀海说「正好修行」。南泉普愿则拂袖而去。马祖道一认为西堂智藏对月而思「供养」,泥于经教。百丈怀海对月而思「修行」,则拘于禅修。南泉普愿的拂袖而去,才是真正的超然物外。也就是说,只有南泉普愿才是真正能「骑驴而下」的。
骑驴有了这样一层禅意。而郭襄在四十岁时,大彻大悟,出家为尼。郭襄是如何大彻大悟的呢?如果我们把骑驴的这层禅意与郭襄寻找杨过的过程结合在一起,或许能知道答案。
郭襄骑驴寻找杨过,可称为「骑驴觅驴」。最终郭襄会知道,杨过一直在自己心里,原不需要再向外求。自己心里已有杨过,再不断向外去寻找杨过,岂非「骑驴不见驴」么?这大概是郭襄所有的第一层领悟。
知道了杨过在自己心里,不必再向外求,可自己依然放不下杨过。此可谓「骑驴却不肯下」。在某个时刻,郭襄会放走她的小毛驴,不再骑着它到处走了。正如她不再执着于杨过而不肯放下。所谓「若解放下,方唤作无事道人」,拂袖而去,独超物外。
郭襄的大彻大悟,大抵也不过堪破「骑驴觅驴」与「骑驴却不肯下」两重障罢了。之后,她不再是那个寻找杨过的少女郭襄,而是峨眉派一代掌门。
五,郭襄为什么寻找杨过
搬诗一首:
小毛驴,滴滴答
倚天剑,伴我走天涯。
世人都说我是喜欢上了杨大侠。
才在峨眉山上出了家。
其实我是喜欢上了峨眉上的烟和霞。
像极了十六岁那年的焰火......
掩饰不住的喜欢郭二姑娘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游戏叉提供的郭襄为何骑毛驴寻找杨过,而不是骑马?(郭襄骑着毛驴)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