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手游资讯 > 郭襄为何骑毛驴寻找杨过,而不是骑马?(郭襄骑着毛驴)

郭襄为何骑毛驴寻找杨过,而不是骑马?(郭襄骑着毛驴)

郭襄为何骑毛驴寻找杨过,而不是骑马?

一,郭襄为何骑毛驴寻找杨过,而不是骑马?

神雕的结束,杨龙隐居江湖却听得杨过朗声说道:“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说着袍袖一拂,携着小龙女之手,与神雕并肩下山。郭襄寻不到杨过,这首先会有一个问题就是杨过,襄阳大战、华山之巅后杨过是不是隐居了?倚天中有两处描写杨过隐居在终南山书以丘处机的《无俗念》开始,并道出词是写的小龙女,以此引出杨过小龙女隐居在古墓“这时丘处机逝世已久,小龙女也已嫁与神雕大侠杨过为妻,同隐终南山古墓。”“郭襄自和杨过、小龙女夫妇在华山绝顶分手后,三年来没得到他二人半点音讯。她心中长自记挂,于是禀明父母,说要出来游山玩水,料想他夫妇挡在终南山古墓隐居,便径往古墓求见。墓中出来两名侍女,说道杨过夫妇出外违规,招待郭襄在古墓中住了三天等候。但杨过夫妇未说明归期,郭襄便又出来随意行走,她自北行南,又从冬至西,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原,始终没有听到有人说过杨过的近讯。”--- 倚天2009年图书广州出版社出版由此可以看出,三年来没有听到半点音讯,这可以说杨过小龙女确实隐居了郭襄确实去古墓找过杨过了,而且通过古墓两个侍女的描述,杨过夫妇是在古墓中隐居。后来郭襄自北行南,又从冬至西,几乎踏遍了个中原,始终没有杨过的近讯。先不说她踏遍大半个中原用了多长时间,这个时间肯定不短,这么长的时间始终没有听到有人说过杨过,再次证明了杨过确实隐居了。接下来再说杨过会不会隐居。神雕书中曾多次通过小龙女描述过儿喜欢外面的花花世界,呆在古墓里会闷。但是后来他为什么会隐居了呢,那就要说一十六年的等待了,这一十六年的等待,杨过可说了江湖上叱诧了很久,凭他高绝的武功和处事的方式已踏遍了整个中原江南,最后又有襄阳大战这一经历,可说杨过了江湖中已久经阅历,江湖中各大小事、名门怪客算都是见识过了。所以他不会了留恋江湖中的事了,或者说他也已经看淡了这些名利或者热闹了,故此,隐居也顺理成章了。由此这两个条件,杨过隐居了这个描述+杨过会隐居这个心理,可基本确定杨过在与小龙女重逢后确实隐居了。而由金老倚天开头的陈述加上终南山古墓中侍女的回家,以及后面出现的终南山后人黄衫少女,可基本确定杨过确实隐居在了终南山古墓倚天开始说他隐居了终南山古墓,而郭襄也去过终南山古墓找杨过,也通过侍女的回答证实了杨过了在终南山隐居。那么问题就出来了,杨过是真在这里隐居还在这里隐居隐居是假的,若是真了这里隐居,郭襄又怎么找不到呢杨过对郭襄 “原来她便是那个小婴儿,却长这么大了。她深夜前来寻我,必有要事,怎地一句不说便去了?瞧她满怀心事,我可不能不管。”第一次见他的心里想法郭襄道:“你会到你夫人后,叫人带个讯到襄阳给我,也好让我代你欢喜。”杨过大是感激,心想这小姑娘和郭芙虽是一母所生,性情却是大不相同杨过胸中涌起了一股要保护她、照顾她的心情,便似对待十多年前那个雅弱无助的婴儿一般再有后来的 郭襄过生日,也只对郭襄说了一句话,然后就匆匆别过,等到跳到绝情谷底,郭襄跟着他跳下去,问明原因说跳下来是为了告诉他 就算找不到杨大嫂也不要自尽杨过有点觉得他对自己有情谊,--杨过心中一动:“难道她小小年纪,竟也对我如此情深?”想到此处,不由得双手微微颤动。但这也是短短一句带过,金老也并没有过多的说杨过的心理。华山之巅,杨过对郭襄也没过多关注吧,到是跟小龙女两人并肩在玉女像前拜倒,心意相通,一齐轻轻祷祝:“愿咱俩生生世世都结为夫妇。”,有一处杨过心中一凛,暗道:“这孩子小小年纪,何以有这么多感慨?须得怎生想个法儿教她欢悦喜乐。”正欲寻语劝慰,小龙女突然“咦”的一声,轻声说道:“瞧是谁来了。”这也说明没有劝慰郭襄,接下来就是他日就是他日江湖再见了。郭襄对杨过书中郭襄对杨过的心理描写远多于杨过,了十六年之后基本是按照郭襄这条线来写的,其中有大量的心理描写而且有很多地方写小郭襄因为杨过俏脸一红,正说明小姑娘仰慕喜欢杨过先是听说杨过的各种事迹--救王惟忠子裔、诛陈大方、审丁大全、赎宋五、杀人父而救人母种种。引得小郭襄想见一面;到后来见到杨过跟他一起去黑龙潭、百花谷、最后回万兽山庄这两天一夜,但是始终没有见到容貌。初次见面杨过,应该是要离开万兽山庄的时候,用三枚金针之一才算看到了杨过的面貌且初见面貌就让郭襄俏脸一红还心中说道想不到你生的这般俊,可说这小姑娘心里都快没了。回襄阳之后就是想这自己的生日快点到,然后可以见杨过一次,而且自己还时不时想着杨过心里乐,到羊太傅庙中杀了尼魔星救了她,虽然她并不知道,但心里有想他。生日祝寿,这次可不得了了,杨过为了郭芙的一句气话,这家伙发动了所有的关系,邀请了三山五岳的高手什么湖南 昆仑 少林中原来过生日,最后还有各地有名的戏班啥的,这可说场面之宏大,确实难见连郭靖都没这么大面。虽说动机不纯,但这对郭襄的冲击可太大了啊,心里的感动,仰慕 再加上其他的一些什么情感都一发不可收拾啊,寿后与黄蓉谈到郭杨两家的三世恩怨,更是听的小郭襄如痴如醉 ,心中一片混乱。黄蓉告诉她小龙女十六年的事,使得她留书出门,至后来被金轮抓住。。绝情谷断肠崖,此时杨过吼声震彻山谷欲跳断肠崖,待郭襄来到正好是跳下瞬间,此时对郭襄描写是或许是情深一往,甘心想从跟随跳下。谷底相见,冻得不行还不忘取金针告诉大哥哥不可自尽,这可说真的是情深一往了。郭襄快死的时候,心想:“这么好玩的世界,我却快要死了。但不知大哥哥这时在那里,从谷底回上来没有?”回思与杨过数日的邂逅,亦已足慰平生。这时郭襄想的不是父母而是大哥哥回来没有,且觉得与杨过的数日邂逅可足慰平生,可见郭襄多项对杨过确实情谊深重啊接下来华山离别的时候,小妹子郭襄一直闷闷不乐,因为她怕离开后真的不知道啥时候,到杨过跟众人道别后,郭襄忍不住泪珠夺眶而出。加上最后的诗句: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正是此情此景的写照。及至三年后,郭襄倚天中出场,骑着毛驴游天下,这时在她心里已经慢慢的稍微想开点了,加上也已去过古墓寻找杨过,正好不在,或许她心里想的是不在正好,因为见面后也不知如何表达这种心里这种复杂的情谊,毕竟杨过有小龙女为妻和和睦睦,真说出了徒增烦恼。最后加上多年的游历,以及家中的变故,四十岁大彻大悟,成立峨嵋一派。。。所以,郭襄寻不到杨过不应为杨过对她避而不见,书中所述,即杨过确实隐居在终南山古墓,郭襄去找时杨过正好外出,此后杨过回来,郭襄也没有第二次去古墓,致使等到她大彻大悟时也未能与杨过见上一面,故真正的原因应为相见争如不见。注:倚天此版(09)书中提到,如下两个细节1、小龙女也已嫁与神雕大侠杨过为妻,同隐终南山古墓。2、郭襄去古墓寻找杨过遇到侍女及对话。之前的版本只提到小龙女嫁与杨过为妻,没提及同隐终南山古墓与郭襄去古墓寻找杨过及遇到侍女的对话,此应为金老后来修订版加上的,也好交代杨过的取出及对应后来的古墓后人黄衫少女,使情节对应上。这也使得以前对杨过隐居之所是否为古墓的疑虑取消了。

二,郭襄骑驴的那段文字

在金庸武侠中,被自己所喜欢的人不喜欢,最后浪迹天涯寻找的女子,最出名的莫过于李莫愁和郭襄。

《神雕侠侣》中李莫愁嘴里念念叨叨:“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去杀她喜欢而不能和她在一起的负心郎,陆展元的是,骑的就是小毛驴

杨过左足一点,飞身上了李莫愁的花驴,同时左手弹处,一根玉蜂针射进了洪凌波所乘驴子的脑袋.............
陆无双道:“那日酒楼上一战......我怕表姊记挂,赶着回来,在前面镇上的茶馆外忽然见到了那女魔头的花驴,她驴子换了,金铃却没换……”

《倚天屠龙记》中的郭襄嘴里念念叨叨:“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苞堆雪。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殊高洁。万蕊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浩气清英,仙才卓荦,下土难分别。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这首诗,是丘处机写给小龙女的,郭襄此时正在寻找她喜欢而没有跟她在一起的大哥哥,杨过大侠。

这少女十八九岁年纪,身穿淡黄衣衫,骑着一头青驴,正沿山道缓缓而上,心中默想:“也只有龙姊姊这样的人物,才配得上他。”这一个“他”字,指的自然是神雕大侠杨过了................
她一驴一剑,只身漫游,原想排遣心中愁闷,岂知酒入愁肠固然愁上加愁,而名山独游,一般的也是愁闷徒增。


《倚天屠龙记》的剧情安排紧接着《神雕侠侣》,故事,武功,剧情,都鱼神雕侠侣有紧密的衔接,倚天剑和屠龙刀,源自杨过的玄铁重剑,张君宝和郭襄也有渊源,其中降龙十八掌,九阴真经等在《神雕侠侣》中上乘的功夫,也都在《倚天屠龙记》中有所出现,而引起了一场腥风血雨,最后杨过的后人出现。

为什么郭襄也要骑毛驴,因为两个紧密衔接的故事,需要有一个切合点。在神雕侠侣中的所有人物中,想要契合倚天屠龙记的故事结构,也只有郭襄最为合适。

而在感情这条线上,郭襄和李莫愁有相同的特点,都喜欢一个人,喜欢的人都喜欢这别人,两个人都寻找了这个男人。相同的人,相似的情节,结果是李莫愁找到这个男人把他给杀了,郭襄找了一辈子。

为了前后故事的连贯性。所以郭襄出场找杨过的时候,骑的也是小毛驴。两个人出场的描述都是一样的,骑着毛驴,唱着诗词。




骑着小毛驴,手拿拂尘,

 过了良久,万籁俱寂之中,忽听得远处飘来一阵轻柔的歌声,相隔虽远,但歌声吐字清亮,清清楚楚听得是:“问世间, 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三,郭襄骑驴背剑图片

有几个原因

第一,“逸”——与郭襄秉性相符。

很多人对驴和马傻傻分不清楚,但其实二者气质迥然不同。简而言之,马是儒家的动物,积极进取,而驴是道家的动物,恬淡隐逸。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表现为国捐躯的激情会写“马作的卢飞快”,绝不会写“驴作的卢飞快”,杜甫表现男儿睥睨天下的情怀,一定会写“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画家表现雄心壮志会画“八骏图”,绝不会画“八驴图”。

骏马那种咆哮嘶喊,意气风发如神龙入海的气势,和儒家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进取精神息息相通。所以说,马是儒家的动物。

相反,道家诗人李贺写神仙的逍遥游,一定会写“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绝不会写“谁似任公子,云中骑大妈”,啊不对,云中骑大马!而道家神仙张果老,骑的一定也是驴,而绝不会是高头大马。

小毛驴那种飘逸潇洒,漫不在乎的劲儿,和道家那种淡功名,齐生死的价值观是多么的契合,因此,驴是道家的动物。

郭襄是儒家还是道家?

自然是道家!

先说他爹郭巨侠,啊不,郭大侠,是标准的儒家一分子,讲究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死守襄阳为国捐躯,还是那句老话“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为真正传统的儒家!

而郭襄呢,从小号称小东邪,精神血脉可以上溯到老东邪黄药师,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桃花碧影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个性离经叛道,漠视传统礼教,是一个形象清矍,风姿隽爽,萧疏轩举,湛然若神的人物,擅长奇门遁甲,明明就是一个差一点就能成神的道士!

而郭襄本人后来创立了峨眉派,峨眉派初创时期当然是佛家,但是到《笑傲江湖》时期,门下弟子就换成了道士,《佛本是道》看过吗?老子化胡听过吗?虽然只是传说或者杜撰,但是作为出世而不是入世的门派,佛与道,都有一种飘然潇洒,看透功名的通透气质,这是毫无疑问的。

因此说,郭襄身上有浓浓的道家情怀,不重功名,个性洒脱,这样的一个人,你让她选坐骑,自然会是选驴的多一些。

第二,“慢”——适合在古代找人。

其实杨过小龙女已经神龙见首不见尾,根本没有人知道他们在哪儿,有可能在天涯海角,但也有可能就在你的身边。所以寻找他们就是一种漫无目的的漫游。其实天下这么大,没有手机没有导航,也没有通讯地址,想找到一个人,基本上是痴心妄想。想骑着千里马三两天就跑到一个特定的地方找到杨过,那是神经病才会有的想法。在通讯不发达的古代,满天下的找一个人,有意义的,绝不会是结果,而是那个过程,在心里告诉自己,我还没有放弃,我还在找他,我慢慢的找,只要我的小毛驴没停下脚步,这个事儿还不算完。

第三,“吃”——饿了可以果腹。

天上龙肉地下驴肉没听说过吗?郭襄漫无目的的找人,很有可能会走入荒山野岭,女生的方向感是很差的哟,荒无人烟的地方,实在饿的话可以把驴杀了吃呀,驴肉细嫩,马肉粗糙,女生喜欢吃哪个?这是明摆的!

嘿嘿,第三点是玩笑,不用当真哦

四,杨过骑雕救郭襄是哪一集

骑驴和骑马有着不同的文化意涵,影响着我们的认知,而郭襄的寻寻觅觅更适合骑驴而不是骑马。正如不同的乐曲表达不同的情绪,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只适合这个乐曲而不适合那个乐曲。骑驴和骑马,是一样的道理。

一、悠闲

关于骑驴,最广为人知的大概就是「诗思在灞桥风雪驴子上」了,是和诗人的苦吟联系在一起的。而「骑驴寻诗」,几乎成了古代诗人的一种集体记忆。


贾岛「推敲」的故事,人尽皆知,然而他「推敲」时,正是骑着驴子。


李贺「呕心沥血」之故事,人们也是知道的,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己尔。』」

李贺之惨淡经营,也是骑驴。


为什么诗人都喜欢骑驴寻诗思呢?因为驴子矮小,行速慢,适合一边观赏风景一边捕捉灵感。有一种悠闲之感。


没有一定的目的地,也不着急,这玩意也不能着急。就得慢悠悠的,悠闲的逛。所以这种情况就不适合骑马,而适合骑驴。


郭襄之寻找杨过,并不是明确的知道杨过在哪,快马加鞭飞到他身边。郭襄根本就不知道杨过在哪,她也不知道在哪里一定能找到杨过,不过就是到杨过曾经去过的地方逛一逛,看一看而已。所以整个过程她是不着急的,甚至是百无聊赖的。


所以郭襄寻找杨过,不是快马加鞭式的,而是这里走一走,那里停一停。这里问一问,那里打听一下。这样的状态,显然更适合骑驴,而不是骑马。骑马意思就差了,就好比说「诗思在灞桥风雪骏马上」,感觉就不对了。

二、落拓

马很神骏,驴就差很远。马很高大,驴就很矮小。马速度很快,驴速度就慢。当然了,马也比驴贵很多。这就使得马与驴往往代表了得意与失意、繁华与落寞的对立。


杜甫困居长安时所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云: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自己落拓骑驴与贵人之肥马形成对比。


孟郊及第后作诗云:「春风得意马蹄疾」,然而韩愈作《孟生诗》描述其刚到京城时是:「骑驴到京国」。骑驴、骑马,代表了他不同的状态。


所以骑驴往往表现的是人的一种失意、落拓。


郭襄显然认为自己是失意落寞的,她的繁华,已经在十六岁那年全部绽放了,那个时候,她会骑高头大马。然而时过境迁,烟花散落,神雕侠侣绝迹江湖,于郭襄而言,一切都变得灰冷,变得落寞了起来。


她对杨过的寻寻觅觅,自己是知道没什么希望的,不过是在这过程中获得写慰藉而已所以在郭襄的整个寻找过程中,郭襄的心境是失意的,是落寞的。在这种心境之下,骑驴无疑是更合适的。

三、入禅
「丛林谓参禅人有二病,一是骑驴不见驴,二是骑驴却不肯下。识得了驴了,骑却不肯下,此一病更是难医。若解放下,方唤作无事道人。」《后山诗注》,任渊

禅门常以「骑驴」为喻,「骑驴不见驴」或者「骑驴觅驴」,指不见自性即佛,而求之于外。《景德传灯录·志公和尚大乘赞》云:「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


「骑驴却不肯下」,指执着于一概念。比识得了万法皆空,却执着于空。一切皆不执,方悟真谛。


马祖道一有三个弟子,百丈怀海、西堂智藏、南泉普愿。一次月夜之时,马祖道一就问,「正恁么时如何?」西堂智藏说:「正好供养」。百丈怀海说「正好修行」。南泉普愿则拂袖而去。马祖道一认为西堂智藏对月而思「供养」,泥于经教。百丈怀海对月而思「修行」,则拘于禅修。南泉普愿的拂袖而去,才是真正的超然物外。也就是说,只有南泉普愿才是真正能「骑驴而下」的。


骑驴有了这样一层禅意。而郭襄在四十岁时,大彻大悟,出家为尼。郭襄是如何大彻大悟的呢?如果我们把骑驴的这层禅意与郭襄寻找杨过的过程结合在一起,或许能知道答案。


郭襄骑驴寻找杨过,可称为「骑驴觅驴」。最终郭襄会知道,杨过一直在自己心里,原不需要再向外求。自己心里已有杨过,再不断向外去寻找杨过,岂非「骑驴不见驴」么?这大概是郭襄所有的第一层领悟。


知道了杨过在自己心里,不必再向外求,可自己依然放不下杨过。此可谓「骑驴却不肯下」。在某个时刻,郭襄会放走她的小毛驴,不再骑着它到处走了。正如她不再执着于杨过而不肯放下。所谓「若解放下,方唤作无事道人」,拂袖而去,独超物外。


郭襄的大彻大悟,大抵也不过堪破「骑驴觅驴」与「骑驴却不肯下」两重障罢了。之后,她不再是那个寻找杨过的少女郭襄,而是峨眉派一代掌门。

五,郭襄为什么寻找杨过

搬诗一首:

小毛驴,滴滴答

倚天剑,伴我走天涯。

世人都说我是喜欢上了杨大侠。

才在峨眉山上出了家。

其实我是喜欢上了峨眉上的烟和霞。

像极了十六岁那年的焰火......



掩饰不住的喜欢郭二姑娘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游戏叉提供的郭襄为何骑毛驴寻找杨过,而不是骑马?(郭襄骑着毛驴)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