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手游资讯 > 闪电战的缺点有哪些?(闪电战的弊端)

闪电战的缺点有哪些?(闪电战的弊端)

闪电战的缺点有哪些?

一,闪电战的缺点有哪些?

闪电战本质上是一种运动战,它要求担负主要突击任务的装甲部队一旦达成突破取得战役自由后,要立刻向纵深快速发展而无需顾忌暴露的侧翼,这给了进攻方获取更大战果的机会,但也让进攻部队暴露在敌人的围攻之下,很容易遭到优势敌军的围攻而损失惨重,避免被敌军围攻的唯一办法就是在敌军还没有集结起来就继续前进,机动是装甲部队最好的防御方式。

由于时间的仓促,德军装甲部队一般不会做周密的侦查,更多是进行冒险的快速突击,对于作战意志不坚定的守军来说德军的突然袭击很容易造成大规模混乱,进而导致防线被击垮,但是在防守严密的阵地前,德军的贸然突击并不能带来胜利,而是惨重的伤亡,这样德军就会选择暂停前进,等待后方炮兵、摩托化步兵以及空军的增援,重新发起进攻。实际上在实施“闪电战”时,真正在前线作战的只有那些拥有较高机动性的装甲师和摩托化师,数量庞大而行动缓慢的步兵师更多的是担负在后方“打扫战场”的角色,这个缺点随着战场的范围越大而越来明显,德军在西线战场时整个进攻行动还比较流畅,而到了东线战场情况就非常严重了,德军在最初的一个月作战中,装甲部队的战斗力下降了近一半,而步兵师大部分还是齐装满员,可见装甲部队承受的压力太重,而步兵师由于机动性差无法分担这些压力。

由于装甲部队和步兵部队作战的脱节,使得装甲部队通过巨大的牺牲而形成的合围圈无法彻底封闭,可以构筑严密封锁的步兵单位都还远在后方,有限的摩托化步兵不足以完成这一重任,被包围的敌军可以利用这些缺口逃脱,从而大大削弱了最后的战果,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二战德军在东线一直都没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每一场大规模的合围战虽然都能歼灭几十万苏军,可是也有大量的苏军逃出了包围圈,并很快再次投入战场。这个问题直到冷战时期的苏联军队才彻底解决,方法就是全面撤销了步兵师的建制,陆军全部由坦克师和摩步师这样的机械化部队构成,实现了真正的全军协同作战。

另外闪电战过于注重突袭,强调进攻的出其不意,装甲部队虽然进攻能力强大,但是由于是重装部队还是有很大限制的,尤其在进攻加强有大量的反坦克武器的坚固阵地,装甲部队很难迅速达成突破,甚至还会蒙受巨大损失。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的失败就是因此,由于进攻意图太过明显,苏军在德军进攻方向上构筑了纵深的防御阵地,结果让德军装甲部队碰的头破血流,进攻行动也随之失败。苏联军队吸取了这方面的教训,正面的进攻一般交给了能适应各种作战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而坦克集团军则在第二梯队负责突破后纵深发展胜利,不像德军那样由装甲集团军担任主攻。总得来说,闪电战这种进攻模式即便放到现代战场上都是不过时的,虽然稍有瑕疵,但是符合各国军队追求运动战的主流。

二,闪电战缺陷

所谓闪电战,乃德国国防军在二战时期的一种作战模式,是在空军战机掩护下,坦克、装甲输送车、自行火炮负责突击,随即摩托化步兵跟进扩大战果的战术。

在德军进攻波兰、丹麦、荷兰、挪威、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时,攻城拔寨所向披靡,凭借的就是速度、奇袭,以及集中兵力攻其一点,突破对方的防御阵地,然后迅速向纵深挺进,以装甲部队的快速突破能力,令对手来不及布置新的防御阵地,导致其兵力部署和防线全面崩溃,最终只能选择举手投降。

当然,英国是个例外,因为有英吉利海峡这道难以逾越的天堑,加上德国海军的力量远逊于英国皇家海军,导致德军统帅部不敢启动两栖登陆作战,对英国的轰炸行动遂宣布失败。

德军启动了“巴巴罗萨计划”,以南方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三大野战主力,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征服苏联之行动,初期,德军的军事行动顺风顺水,苏军尽管顽强抵抗,但却损失惨重,节节败退。

期间,德军俘虏了数百万苏军,令德军手忙脚乱,仅安排数百万苏军的吃喝拉撒睡,都成了德军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了德军的军事进攻速度,给了苏军苟延残喘的时间和组织防御的机会。

保卢斯制定的“巴巴罗萨计划”,本身就存在着重大的漏洞,其中最严重的缺陷就是其后勤补给;苏联横跨欧亚大陆,有2200余万广袤的国土面积,足以提供和德军周旋的战略空间,不似欧洲小国,装甲部队一路开过去,都是一马平川,没有什么严峻的地势能阻挡德国陆军在空军掩护下集中使用装甲部队的锐利攻势。

苏联就不一样了,有着无穷无尽望不到头的庞大国土,德军机械化和摩托化部队开着开着就没有燃油了,只能待在原地发呆,等后勤供应线跟上来,从而错失了数次歼灭苏军主力的绝佳战机。

1941年11月初,克里姆林宫已遥遥在望,苏联政府和外国使馆已迁往莫斯科以东800公里的古比雪夫;11月7日,斯大林却一如既往地在红场举行了阅兵,鼓励了受阅部队的士气,阅兵以后随即投入了实战。

12月5日,德军的攻势被彻底遏止,此时,德军的后勤补给线也已达到极限,加上苏军后撤时,采取了坚壁清野的焦土政策,后方运输线不断被苏联游击队破坏,导致前线部队缺衣缺粮缺弹缺油,德军的进攻难以为继,莫斯科战役,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彻底破产。

当初,巴巴罗萨计划制订时,保卢斯包括德军统帅部非常自信地认为苏军会在冬天来临之前就崩溃,事实是苏军尽管战损严重,但却始终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令德国人的后勤补给问题非常突出,当冬天来临时,大量德军士兵因苏联严寒的天气和苏军的反攻而死亡。

三,闪电战的作用

闪电战最初创始人其实并不是古德里安、曼施坦因这些人,他们的祖师爷是德国元帅施里芬。闪电战在二战时期运用的炉火纯青,其实在一战时期就有雏形了,而这个雏形的缔造者,就是施里芬。

闪电战可以分为两部分看,一方面是兵力调动集结上,一方面是具体作战上。

一战时期,东线德军利用东普鲁士的防御工事和地形进行防御,利用铁路网进行兵力调动,利用铁路来快速集结调动部队。这是闪电战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都知道闪电战的特点是快,你进攻要快的前提是你兵力调动要快。

到了二战时期,波兰战役中,希特勒算上预备队投入上百万的军队,在西线和英法对峙的兵力并不是特别多。然而,本来英法以为面前的德军就100万人,结果到了五月份突然变成了300万。法国人眼睁睁的看着德国把兵力调动过来,组织好了,然后打自己。法国人想的是,德国人兵力可有限,在马奇诺防线固守,主力集结在法国北部,准备在比利时和德国人决战。结果呢,C集团军群在马奇诺防线佯攻,B集团军群进攻荷兰比利时,英法主力调过去了,结果还有个A集团军群,法国压根就调动不出这个兵力去防御A集团军群了。

再往后看,打完了英法,德军主力在西线,然后又快速调动到了东线,调到苏联边境上,这个距离可不短,而且是500万人的调动,非常迅速。在苏联又打了个突袭,打了个措手不及,苏德战争初期,边境上的苏军居然是少于德军的。德国人咋调动的兵力?铁路。德军调动兵力依靠的就是发达的铁路网,能够保证兵力快速调动集结。

这是闪电战的第一步,快速调动。

第二部分的闪电战就是作战层面了,德军能打闪电战,依靠的是他们的装甲部队的集群突击。当所有国家都把坦克当做支援型武器分散使用的时候,德国人组建了装甲师、装甲军,将坦克集中使用,形成局部优势,坦克部队的快速推进。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只用了两天时间就穿过了120公里的峡谷,速度非常惊人。

而闪电战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斯图卡,斯图卡的作用就是作为一个开路先锋,德国空军取得战场上的制空权,然后,斯图卡对敌方重兵集团、防御要塞、装甲部队进行打击,为装甲部队开路。没有斯图卡,闪电战的效果起码打一半折扣。

这是闪电战实施的一步,斯图卡开路、装甲部队突击、步兵解决残余。

既然分为两步,那就从这两个方面去看。

第一步,兵力集结调动,几百万的部队的快速集结,依靠的是铁路。这里就看出交通枢纽的重要性,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旦开战,打击地方铁路、桥梁的重要性。如果,有能力针对德军的地面铁路网进行打击,德军兵力调动,绝对是个问题。兵力调动如果进行缓慢,很难再打个措手不及了。

第二步就是装甲部队的运用。往往,斯图卡配合地面装甲部队,快速推进的同时,步兵就会丢在后面。装甲部队的快速推进,第一个影响就是,容易深入敌后,被人分割包围了。法国战役期间,德军统帅部就担心这一点,多次下令古德里安停止前进,担心陷入重围,但是古德里安、隆美尔拒绝了,还说了一句:不打到英吉利海峡我不停。而最能反应这种担心的,就是敦刻尔克大撤退。德军打到了距离敦刻尔克十英里的地方,龙德施泰特下令停止前进,这会儿,古德里安乖乖的听话了。他为啥之前全拒绝了,这会儿他听话了?因为他感受到了威胁。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人,对战争局势非常敏感。敦刻尔克有40万联军,而德军只有装甲部队,受限于地形条件,德军很难快速吃掉这40万人,而德军主力还在后面,实际上,这会儿德军是孤军深入了,一旦德军强行进攻,吃不掉敦刻尔克守军,如果英国人玩个登陆战,配合法军,这会儿除了敦刻尔克还有相当数量的法军呢,给德军装甲部队来个围歼,这仗可就输了,这点可以参考仁川登陆,朝鲜就是这么被打残的。德军这会儿要做的就是收拢部队,集结兵力,再一口气吃掉敦刻尔克守军,结果失算了,英国海上力量太强,家底太厚,九天撤出来30多万人,给德国人看的目瞪口呆。这场时间赛跑,德国人没跑过英国人。

其实这里面还有闪电战的一个弱点,就是容易在装甲部队后方留下还没消灭的敌人,步兵还没跟上的时候,留在后面的敌人容易发起进攻,不过这点在法国战役中没怎么出现,反倒是德国人还腾出手回头收拾法军。

最严重的是后勤问题,闪电战中,装甲部队跑得快,跑得快意味着战线拉得长,战线长了,后勤压力就大了。德国在波兰战役期间,打得太快,后勤差点跨了。法国战役,法国人想在德军后勤上做文章,差点成功了。而打苏联,这纵深大,大到直接给德军后勤打垮了。德军能用于运输的车辆有限,装甲部队能闪起来,但是运输车队就算闪飞了,也无法满足前线德军的需求,更何况,苏联的铁路、公路简直就是为了坑德军而生的。

小结一下就是:闪电战中,关键就在于快速,能闪起来,才叫闪电战,想遏制闪电战,就从闪字入手,如果闪电战没闪起来,这就废了。闪电战如果闪太快了,会导致军力部署上脱节,一旦脱节,会造成补给困难、孤军深入、兵力不足。

四,闪电战有多厉害

闪电战对后勤补给要求高。不过这不算战术上的缺点,其它例如大纵深战役理论、空地一体战之类的在实施起来也要面对这个问题。

闪电战的致命弱点是后劲不足,难以突破大纵深的反坦克防御体系。

闪电战在二战初期获得巨大成功的战术背景是当时的反坦克防御体系比较薄弱,人们对于坦克的突击威力没有深刻认识。这相当大程度上是由于西班牙内战中苏联志愿军、西班牙政府军坦克部队的表现不尽人意。由于西班牙山地较多,苏军坦克兵的经验也不足,除了国际纵队以外的政府军坦克部队的素养甚低,导致坦克战术非常拙劣,多次出现政府军坦克编队被叛军反坦克炮排队点名的情况。

这样一来,在二战爆发前,只有德国还在认真研究适合欧洲平原地区的机械化作战,而苏联经过大清洗和西班牙内战的冲击,已经从对机械化战争前景的深信不疑变成了犹豫不决。而英法等国军界主流人物对此则更是嗤之以鼻了。这样一来,就更没有人去认真研究如何组织对大规模坦克突击的防御作战了。因此,当德国人终于修成了正果,对措手不及的波兰、法国、英国大兵来说,德军装甲兵就真成了死神的利剑了。

无论是入侵波兰还是进攻低地国家以及法国战役,在德军装甲兵的攻击下,对手主力的抵抗时间都不超过一个月,结局不是对手沦亡(波兰战役、法国战役)就是逃走(敦刻尔克)。所以,闪电战在1941年以前没有机会去面对一个纵深广大,意志坚定的对手。因此,德军对于闪电战的致命弱点是难以客观看待的,更多的是从以往的胜利经验出发的乐观估计,所以也就不可能利用最后的一点闲暇时间从理论上修正这一弱点。

等到了入侵苏联,由于这个对手的国土面积足够大,兵源足够多,抵抗足够坚决,德军才终于感到闪电战也存在着力所不能的物理极限。但是已经晚了,陷于战斗中的德军已经没有机会修改其部队编制,更没有机会修改其理论了。其实就算他们修改了理论也不可能取得胜利。

苏联人的情况要有利一些。为了生存,他们必须想出办法抵御闪电战的三板斧,尽管这是以巨大的牺牲为代价的:明斯克、乌曼、基辅、维亚济马-姆岑斯克等一连串的惨败。但苏军的牺牲不是徒劳的,幸存下来的官兵逐渐适应了闪电战的节奏,能够把德军作战中的弱点利用起来并传授给更多的战友。

建立大纵深、配置合理的反坦克防御体系就是苏军从上到下对于抵御闪电战的坚定共识。尽管建设这一体系存在着诸多困难:构筑时间长、消耗大量人手……但这毕竟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经验,并且是唯一有效的措施,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进行到底。他们首次大规模成体系地建立大纵深反坦克体系就是在库尔斯克并在战斗中证明了它在抵御闪电战方面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库尔斯克苏军反坦克体系的成功便意味着德军闪电战的凋零。从此,闪电战不再是苏军的梦魇,而苏军大纵深作战理论较闪电战的优越之处就在于它对机械化部队持续进攻的重视和进攻梯次衔接上的指导,尽管它并不是完美的理论,但它毕竟指出了实际作战中指挥员可以努力的方向。正是在大纵深理论的指导下,苏军不断调整编制,从火力和机动性上加强合成集团军、步兵师的突破能力,提高机械化军、坦克军的任务适应性。为最终赢得战争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闪电战的威力

闪电战最大的缺点是对后勤物资的高度依赖,这个缺点1943年后被美国发现,通过空中打击破坏德军漫长的后勤补给线,特别是将德国境内的铁路、公路、桥梁、涵洞、车战、机场、港口全面炸毁,也就导致德国军队很快“缺粮”。

德国过于注重装甲集群与战术空军的协同,忽视了战略空军,没有远程轰炸机,也就只能被美国的远程轰炸机摧毁后勤补给线。德国有限的资源用在装甲兵与战术空军上,也就再难投入资源发展战略空军,遇上战略空军强大的美军也就歇菜了。一旦失去后勤保障,庞大的装甲集群也就成了废铜烂铁。后来面对苏联海量的装甲集群,美国为首的北约也是大力发展战略空军,就是针对德国闪电战取得的经验。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游戏叉提供的闪电战的缺点有哪些?(闪电战的弊端)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