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求教,"排队枪毙"接敌时为什么不跑步,射击为什么不卧倒?(排队枪毙为什么不趴下)
一,认真求教,"排队枪毙"接敌时为什么不跑步,射击为什么不卧倒?
了解近代史的朋友都知道,欧洲各国的军队在交战时候,始终保持着整齐的队形;无论战况多么惨烈,他们始终雷打不动,像机器人一样。
很多人看到这里大惑不解,在战斗那么激烈的情况下,他们为什么那么死板,不向前跑或者卧倒,以减少伤亡呢?表面看很令人费解,其实原因并不复杂。
如果说板凳决定屁股的话;而我们也可以说,武器决定了战争的方式。
一部人类战争史,就是一部武器发展史,随着科技进步,军队使用的武器也日新月异。
欧洲史学界把人类战争史分为四个阶段:冷兵器时代、前冷兵器时代、后冷兵器时代和热兵器时代;也叫古代战争、前近代战争、后近代战争和现代战争时代。
后近代战争时代,热兵器应用已经较为普遍,但还比较单调,概括地说就是火枪和大炮。
不过还有的国家,仍然在使用比较落后的冷兵器,比如东方某些国家,西方史学界把这个时期为成为后冷兵器时代。
发生在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还有之后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和美国内战等,都是较为典型的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
在后冷兵器时代,火器已经成为战场的主角,或者主宰,决定战争的胜负。什么马配什么鞍,什么车配什么道路,什么武器配什么阵型。汽车走公路,马车可以走便道,而列车只能走铁道,使用火枪也应该有新的阵型。
也就是说,原来的千军万马、一哄而上的阵型,已经不能适应新兵器作战要求,由此也诞生了一个新的阵型——线列阵型,也就是网友吐槽为“排队枪毙”阵型。
很多人对18、19世纪的火枪不太了解,觉得它们跟现代步枪没有什么两样,其实武器都有一个慢慢发展完善的过程。
最初的火枪,不但射击精度低,杀伤力弱,射程也比较近。
火枪的发展经过了几个世纪,开始的时候只能喷发火焰,到了15世纪火枪已经初具杀伤力,但子弹还是弹丸,不能使用现在我们看到的子弹;发射方式也比较落后,需要点燃火绳来引发火药推动弯钩进行弹丸射击。
17世纪开始,燧发枪问世,火石可以引发火药,扣动扳机就能射击,到了18世纪,已经普遍装备于欧洲军队。
但即便如此,跟现代步枪相比,燧发枪还有很多弊病。一是使用的是黑火药,动力不足,射程只有50到80米。
二是由于还没有发明后装弹式火枪,当时的火枪还需要从前面装弹。装填弹丸的过程很复杂,需要把弹丸放到膛口,用木榔头打送弹棍,推枪弹进膛,这是需要较长时间的。因为弹丸和枪膛不能有间隙,间隙越大射击精度越低。
后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枪械师创造了新的装填法,使用浸蘸油脂的亚麻布或鹿皮片包着弹丸,装入膛口,减少了摩擦,这样装填速度才有了提高。但即便如此,由于是前方装弹,依旧非常不便。
三是燧发枪的平均口径大约为13.7毫米,装弹需要很高的技术,也需要时间。
为了让火枪发挥出最大效率,各国军队在实战中摸索出一个阵型,那就是线列阵型,也就是一排一排横列式阵型。
这种阵型不是密集的方阵,而是一列一列。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队形?在打仗的时候,当敌人快要进入射程的时候,各行列的士兵已经全都准备好射击。敌人进入射程,第一排士兵马上射击,射击之后立即蹲下,第二排士兵继续射击,然后是第三排士兵射击。
在第二、第三排士兵依次射击的时候,第一排士兵并没有闲着,他们在装弹;等第三排士兵射击完毕,他们立即起身射击。
他们射击的时候,第二排士兵已经完成装弹接着射击,接着是第三排士兵射击。如此周而复始,直到消灭或者重创敌人。
要是用现代步枪射击,一轮就足以将敌人射杀差不多,但是当时的弹丸杀伤力太低,即使射中,也不一定能让对方立即失去抵抗力,所以需要几轮射击。
为什么不跑?在这种情形下,只有保持整齐队形,才能让火枪发挥最大威力,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就是对自己的最大保护。如果乱跑,那杀伤力就大打折扣,根本没有办法从容装弹,只能任由敌人射杀。
为什么不卧倒?燧发枪的枪身长1.56米,卧倒之后根本就没有办法装弹,或者装弹更慢,别忘了当时的燧发枪是需要前面装弹的。
另外我们应该注意到,燧发枪射程只有50到80米,如果射击之后卧倒,对敌人没有了火力威胁,对方就会在极短的时间来到你面前,还没有等你起身,就将你报销。
因此在当时的条件下,列队是最佳的作战方式,不但可以高效杀伤敌人,还能有效保护自己;跑路和卧倒,都是最愚蠢行为,跟自杀无异。
二,为什么排队枪毙战术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不复杂。
第一,这是需要整齐的队形。
很多人不知道,排列一个最简单的队列,保持同一个速度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走上50米,都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大家如果不信,可以拉着你家四五口人,类似的走上50米试试看。
你四五口人都走不好,别说人家动辄几百人。
如果能够保证队列大体不变,就说明士兵训练极其有素。
而在排队枪毙时代,由于火枪的命中率太低,必须依靠密集的火力进行齐射,然后依靠较大的概率杀伤敌人。
所以,队列的整齐以及开枪的同一时间甚至同一方向,都是极其重要的。
很多人觉得简单,其实在枪林弹雨的战场,即便慢步行走,也难以保持整齐划一,更别说跑步了。
跑步的结果就是,队列和阵型会全部散乱,最终凌乱不堪。
等你停下来以后,好不容易整好队,敌人早就射击了很多轮,你已经伤亡惨重了。
第二,射击不卧倒,这是因为没有办法卧倒。
卧倒射击是在发明了后装步枪以后,也就是将子弹不是从枪口装入。
而排队枪毙时代,子弹和火药都必须从枪口装入。
而步枪长度至少有1米,还要用通条将火药和子弹塞入枪膛深处。
所以,人卧倒以后根本无法快速装弹,只能站着或者蹲着才行。
而排队枪毙时代,获胜重要的因素就是己方的射速,所以必须尽快装弹,只能站着或者蹲着。
同时,当时多是三段射或者二段射,也就是一个人射击时,后面两个人装弹。
这种情况下,射击的人暴露在火力的时间很短,也就是射击时的几秒钟,下蹲虽会导致中弹率降低,却会影响射击的速度,毕竟你还要蹲下去。
所以,别把古人都想成白痴,人家聪明着呢。
三,排队枪毙的时候为不用手榴弹
“排队枪毙”并不愚蠢,这是那个年代能做出的最优化阵型。
我们也不必说的过于复杂。
早期火枪性能并不牢靠,发射速率慢,精度差,弹道诡异。
如果让士兵像今天的步兵这样自由射击,那么两边这么站着打一上午都打不完。
精度低、火力稀薄、枪管还不耐热,无法长时间射击,这样还要火枪队有毛用。
所以,火枪队想要高效的杀伤对方,就得靠瞬时火力密度解决问题。
大量的火枪在短时间内完成同步开火,以密集的弹雨形成杀伤弹幕,既可最大程度的杀伤敌人,还能最有效的打击敌方心态。
在排队枪毙时代,如英军这样顽强的军队可以顶到阵前30米才开火,往往一顿迅猛的火力就将对方打崩。
之所以不跑步前进,与排队枪毙时需要严格的保持阵型有关。(实际上在抢夺要地的的时候一般也会选择快速跑动,到地点后再集结)
如果无法维持完整的阵列线,就无法做到高效的开火同步率,当然也就无法快速给予对方以最大杀伤。
试想一下,一条前后不一稀稀拉拉的火枪阵,有的人冲在前面,有的人落在后面,冲在前面的急不可耐的开枪了,后面的又要挤开前面的人群给自己找个站队的位置……这是何等的混乱。
在整好队形前,这堆火枪阵只能挨对方严整阵线一波接一波的吊打,因为队形不齐的问题,他们得白死很多人。
为了严格的维持阵型,士兵只能以均速行进,竭力保证队形的严整,只要阵型维持的好,他们就能以最快的速度打出排枪。
换句话说,火枪阵对战是一场意志和纪律的比拼,双方与古代那些拿着长矛、大刀的中世纪军队其实没区别。都是面对面的收割,只不过火铳的杀伤距离更远罢了。
除了严格的维持阵型,不跑动与指挥、战术科学也有关。
排队枪毙时代的军队运转,与今天的团体操差不多,为了如臂指使的指挥部队进退、转移、冲锋,都有专门的军乐团辅助。
有军乐和鼓点辅助,士兵们便不需要考虑太多,根据平时的训练,下意识的踩着鼓点前进就行了,最大程度的形成步伐统一。
这些鼓点有节拍的快慢,以此来控制士兵的步伐速度。每个国家还为此编了不少军乐,当相应的军乐奏响时,便能让士兵们知道该如何行动。
这些指挥军乐早在16世纪就已经在西方成型了,主要由进行曲、召集曲、散开曲、突击曲、埋伏曲、撤退曲等组成,还有一些专用于传达细节命令的曲子,今天的军号号谱就源于此类。
总之,人们通过声音控制士兵的行为,完成了高度的战场统一性,远比靠指挥官嘴巴喊、鞭子抽要科学,也构成了“排队枪毙”那雷打不动的机器人阵势。
这里举个例子,绝不是乳法。1708年奥登那德战役时,英、荷、奥联军对阵法军,法军都打到弗兰德斯去了,眼看大败的联军突然奏起了法军的《撤退曲》,让10万正在疯狂突击的法军产生了严重的协调问题,结果反被欧根亲王突击了侧翼,导致大败。
可见,那时候的士兵已经听军乐听成了神经条件反射,鼓点、军乐就是命令,就是步伐。
再说跑步冲锋。
排队枪毙时代不是没有跑步冲锋和快速接敌,但正如前面所说,这种打法没法发挥火枪的威力。
所以火枪阵会不停的以密集阵型从容行进,辅以部分行进间射击或直达开火距离才开火。
当一方敌人被打崩时,另一方则可以发动刺刀突击,以白刃战的方式追击对方,彻底将其打垮。
这种打法我们其实不陌生,大清王朝还在的时候,洋人便是这么打的。
实际上,排队枪毙时代白刃战占据了最少50%以上的战斗时间,这一数据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开始下跌。
过去的火枪材质低劣工艺落后,不能维持连续的发射,否则会过热和炸膛,因此火枪只是杀伤的一个途径,刺刀冲锋必不可少,并不像有些电影里那样,双方枪毙个没完没了。
燧发枪过慢的射速也无法维持混战中的杀伤,刺刀突击和冷兵器战斗仍然是占据决定性地位的战术。
军号和突击乐一响,排队枪毙状态的部队就会转入全面的突击,此时也就不需要顾及什么队形不队形了,杀对方个屁滚尿流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卧倒射击嘛,这个纯粹是火枪前装的特性所决定的。
火枪阵为了快速发挥火力,采用了分段攻击的方式,前排打完换后排,速度相当快,根本不需要卧在地上开枪,这反而拖慢速度。
而且,前装燧发枪发射时需要3个基本动作:1.装填火药和弹丸 2.通条压实 3.打完后通条清膛。
这三个动作在卧倒和跪姿时很难进行,枪械最好竖直放置,因此士兵们必须站立操作。
当然,卧姿射击的时候也不是没有,但这种战术要么出现在伏击时的第一波密集攻击,要么出现在街垒对战中。
这时候,卧姿的人便不用起身了,由后面的人进行火枪传递,打空的枪送回去,装填好的枪递上来。
那年代的火炮也不是靠卧倒就能躲避的,排队枪毙时的火炮主要以实心弹为主,辅以开花弹、霰弹等弹丸,并不像今天的火炮那样,拥有触炸引信和空炸引信。
当时的实心弹丸和开花弹丸都是弹跳式弹道,它们击中地面后会连续进行几次跳跃翻滚,将接触到的人成片打碎。
所以排队枪毙的线列才会以连、排为单位,中间划分间隔。当时的火炮走直线嘛,前后隔开点就能减小杀伤。
到了阵前,人们会推出打霰弹的的火炮,这种弹药能在近距离形成一大片喷杀范围,相当的恐怖,而且距离很近,趴地上也没用。
所以当时的骑兵仍然很得宠,他们可以绕开火枪的正面,又能以极快的速度杀入敌阵,在追击敌人时更是如鱼得水。
这就是排队枪毙时期的战争,人们并非是“傻”,而是找到了最科学的战斗方法。
四,排队枪毙为什么不用盾牌
排队枪毙是欧洲前装火枪时代大规模交战的模式,起因大概是因为前装枪装弹慢、射程短、铅弹杀伤力弱,所以必须靠前密集射击才能形成致命的战力,这种情况更主要考验士兵的勇气和阵形的稳定性,前排士兵完全暴露在枪口下,勇气不足就溃散,溃散了阵形就乱,结果就只能被密集击毙。有人说可以用散兵线,散兵杀伤力有限,不如排队射击。也有人说卧倒射击,卧倒填弹慢,打完一发没等填弹估计敌人已经跑到你头上来了。以前打战要擂鼓敲鼓除了鼓舞士气还有个目的是保持步伐一致,几万人同时前进步伐乱了估计会踩死人,步伐一致同进同退才有可能维持阵形。阵形在战前很重要,几万人打战不是打群架,宋时金兵只要是对上宋兵阵列基本不战,因为阵列像围成一只刺猬金兵下不了嘴只能撤退。
五,为什么排队枪毙打仗
认真求教,“排队枪毙”接敌时为什么不跑步,射击为什么不卧倒?
欧洲军队进入热兵器时代,最开始用的是火药枪,这种火药枪不是现在的突击步枪,用的是子弹,把子弹装在弹匣内,发现敌情随时随地开枪射击,既能连射点射还能单发。
火药枪的原理是靠火药在枪膛里轰出弹头,每次只能打一枪,击发后迅速再装火药,这个时候敌人就会攻击你。如果排成队列射击敌人,就加强了火力。一般排六、七排队列,第一排射击完毕后,迅速蹲下,第二排再射击,以此类推的向敌人射击,这样就等于连续不断向敌人开火,使敌人沒有机会还手。
火药枪排成队列射击,能形成强大的火力网,杀伤面积也特别大,欧洲人早年用火药枪打仗时多是采取这种战法。
但是这种火药枪,最怕阴雨天,雨水把火药淋湿,火药枪就打不着火,因此就失去了战斗力。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游戏叉提供的认真求教,"排队枪毙"接敌时为什么不跑步,射击为什么不卧倒?(排队枪毙为什么不趴下)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